11月5日,第十期AI赋能交叉学科沙龙在文翔路校区顺利举行。本次沙龙邀请了会计学院巩娜教授和李从刚副教授担任主讲人,会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李从刚副教授主持,会计学院师生代表近30人参加本次沙龙。

巩娜教授主讲的沙龙主题为“制造业AI+RPA数智财务体系构建案例——以中国石化为例”。巩老师首先回顾了《管理世界》2024-2025年发表的AI+相关案例,系统梳理了数字经济转型下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路径,为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巩老师聚焦数据资产会计与财务创新,通过数库科技和国家电网的案例,揭示了数据资产入表的实践路径(包括数据资源化、产品化和价值化),以及数字化转型如何驱动财务管控升级,构建数据赋能机制,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在创新架构与核心技术突破部分,以SN公司和中集圣达因为例,探讨了科创企业通过双元领导架构和产学研知识共创实现工艺类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过程,强调了战略意义建构和外部网络补位的重要性。政策响应与链主企业战略分析中,比亚迪案例展示了链主企业对技术压力型政策(如补贴退坡)的认知-行为-响应机制,通过技术轨道切换巩固产业链地位;同时,乡村数字经济政策案例(如广东英德)揭示了政策组合与利益相关者协同如何促进包容性发展。平台企业与社会价值共创环节,奇点云的案例阐释了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通过叙事策略应对身份困境;美团“青山计划”则体现了数字平台通过绿色倡议和跨界联盟实现社会价值规模化共创的机制。最后,数智治理部分基于B区案例,提出了“技术-制度-生态”融合模型,通过基层治理精细化和公共服务精准化,为县域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范式。最后基于中国石化构建“AI+RPA”数智财务体系为例,深入探讨其在财务共享服务基础上引入RPA与AI技术,构建业财融合数智财务体系的路径与成效。

李从刚副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当AI遇见隐私,谁是赢家?——来自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经验证据”。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既是生产要素,也是AI的“燃料”。然而,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企业对数据的搜集和使用受到严格约束。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揭示隐私规制如何重塑企业的要素投入结构与竞争路径。研究发现,数据规制促使企业从依赖算法与大数据的“数据驱动型”模式,转向以技能劳动与研发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型”模式。

交流研讨环节,与会教师积极参与,就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创新与治理案例研究以及数据规制对企业创新驱动模式的影响等问题同两位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活跃。本次沙龙活动加深了师生们对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创新与治理案例研究的理解,拓展了数据规制对重塑企业要素投入结构与竞争路径的研究思路,助力AI赋能教学科研的创新发展,为交叉学科间的互通和融合提供了新的途径。


